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当汽车从机械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车辆召回的理由也在发生改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发布的60条召回公告波及28个品牌、528.1万辆汽车,同比激增29.5%的召回总量创下近十年次高纪录。
这场以软件为矛头的召回风暴中,超四成问题指向车机系统漏洞,新能源汽车以三成占比强势入局,“单踏板模式失灵”“智能驾驶误判”“倒车影像黑屏”等数字化顽疾正颠覆传统认知。当机械故障退居次席,代码与硬件的深度博弈已将汽车安全防线推向智能进化新维度。
总量飙升与结构性分化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市场呈现显著结构性变化,单一车企大规模召回成为主导特征。本田在华双合资企业因转向系统核心部件缺陷实施行业史上最大规模单次召回,涉及思域、CR-V等主力车型共计136.7万辆,占上半年召回总量四分之一。经调查,转向机蜗杆弹簧预压力异常升高问题会导致转向阻力突增,极端工况下存在失控风险。
新能源领域同样迎来召回潮,特斯拉中国因电子电气系统缺陷累计召回120.68万辆Model 3/Y等车型,召回量已接近其2024年全球交付总量(178.92万辆)。召回原因涉及反向电流引发的倒车影像系统失灵,以及转向助力软件算法偏差两大核心问题,暴露出智能汽车在功能安全验证环节的潜在风险。
区域品牌召回则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韩系品牌召回量同比激增113倍,起亚、捷尼赛思等进口车型因车载软件兼容性缺陷及零部件耐久性不足成为重灾区;欧系品牌召回量暴涨45倍,主要受传统豪华车企电动化转型期供应链管理失序影响。反观自主品牌,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实现召回量同比下降85.1%,市场占比萎缩至个位数,折射出本土车企在研发验证、生产管控领域的进步。
汽车分析师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数据减少确实反映出自主品牌在质量管控上的进步。一方面,头部自主车企已建立覆盖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系统,通过生产环节的AI视觉检测、大数据预警等手段,将缺陷拦截在出厂前;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召回减少也与产品结构变化有关,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而新能源车因“三电系统”缺陷召回的案例多由供应商承担(如动力电池企业),主机厂责任相对减轻。”
从召回频次维度观察,德系品牌仍占据召回次数榜首,奔驰以12次召回、14.5万辆涉事规模领跑,问题覆盖燃油泵模块、轮毂装饰件脱落、电池管理系统误报警等跨领域缺陷。值得关注的是,车企质量管控策略出现转折性变化,丰田、奔驰等头部企业“预防性扩容召回”案例同比锐减76%,行业正加速转向基于OTA远程升级、生产数据溯源的预测性质量管控模式,力求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缺陷的早期识别与闭环处置。
从“能开”到“好用”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下,车辆召回的诱因正悄然发生结构性转变,从传统机械故障向软件算法、电子电气架构缺陷迁移。这一趋势既折射出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也暴露出不同类型车企在技术转型中的能力差异。
作为2025年上半年唯一一家主动召回的新势力品牌,小米汽车因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存在静态障碍物探测失效风险,宣布召回3万辆SU7车型。这一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晋车企在复杂算法场景化验证方面的经验短板。无独有偶,传统豪强沃尔沃也因“制动控制模块软件偏差”导致混动车型在B挡下坡工况下,持续90秒后可能出现制动失效,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紧急召回5668辆XC60/S90等主力车型。
值得关注的是,与2024年同期相比,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电控单元等核心三电领域的召回频次显著下降。这一数据表明,经过多年技术迭代,主流车企已构建起涵盖电芯安全、BMS算法、热管理策略的全链路防护体系。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的底气,特斯拉4680电池包的三重安全冗余设计,都印证了行业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提升。
监管层面的标准升级正在加速这一转型进程。工信部2025年度专项检查将动力电池性能衰减阈值、碰撞安全防护等级纳入强制检测目录,倒逼企业建立覆盖极寒、高温、高海拔等极端工况的测试验证体系。
然而,豪华品牌阵营的质量管控却呈现另一番景象。上半年数据显示,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累计发布33次召回公告,占行业总量的55%。其中,捷尼赛思因高压燃油泵密封缺陷发起“惯性召回”,其故障模式与2024年同源问题高度重合,暴露出供应链质量追溯机制的失效。现代起亚集团因HECU制动控制模块短路风险召回多款车型,折射出韩系车企在电子电气架构集成方面的短板。更值得警惕的是,克莱斯勒、斯泰兰蒂斯等品牌频现制动踏板松动、发动机舱起火等多样化故障,显示进口车型在本土化适配过程中存在系统可靠性缺陷。
在业内看来,这场智能化变革正推动汽车行业进入质量管控的新纪元,既要在电动化基础上夯实技术根基,更需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构建全新的验证体系。从算法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到电子模块的电磁兼容性,再到全场景的异常工况模拟,都将成为决定产品可靠性的关键维度。唯有建立覆盖智能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防火墙,企业方能在智能化的竞技场中行稳致远。
林述成对记者表示,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以硬件缺陷为核心的召回逻辑正加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预防-响应-优化”闭环管理体系。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能开”已不再是质量合格的唯一标尺,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质量标准。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528万辆的召回数字不再是简单的质量瑕疵清单,而是映射行业转型阵痛的晴雨表。当软件重新定义汽车,当消费者手持数据投票,质量管控已演变为涵盖研发、生产、使用、迭代全链条的生态竞争。那些率先完成质量思维跃,从产品交付到用户运营、从单点防控到系统赋能、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的企业,终将在智能出行时代掌握定义规则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