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的广州,广佛大道上,一位身着红色衣衫的电动车驾驶员不慎摔倒在地。
这原本只是一则平平无奇的小车祸视频,却在 4 月 20 日突然爆火 —— 重新发布它的,是一名京东外卖骑手。
评论区里,大量京东外卖员带着愤怒、怜悯与关切蜂拥而至。
他们如此牵挂一个甚至不确定是否为同行的行人,只因为心底对京东外卖的配送时间规则积郁着不满——京东外卖平台要求显示,骑手们平均需要在20分钟内送达外卖,而在消费者侧,超时20分钟则将获得免单的权益。
这一时间要求,比美团饿了么要少了将近10分钟。
出于竞争压力,京东必须做到比美团饿了么更快。这也意味着,骑手们必须争分夺秒才能在如此严苛的时间里完成订单,随之而来的是闯红灯、车祸等危险。
图 | 评论区抨击京东外卖配送时间短
4月中旬起,“京东外卖” 掀起舆论热潮:除了号称要变革外卖行业、给京东外卖员交五险一金,刘强东亲自下场送外卖、宴请骑手的路透照片频频刷屏。
但在声称要“改变”背后,京东同样要按照商业逻辑参与竞争。除了骑手的配送时间之外,同样被减少的还有出餐时间。
京东外卖要求商家接单后3分钟内必须出餐,否则会被强制退款。
北京簋街知名川菜馆“老灶台张胖子”老板晒出了大量因“超时3分钟”产生的退款单,质疑道,“现杀活鱼光去鳞都要两分钟!京东这是要我们改行卖料理包?”
4月25日,京东骑手晒出的另一则截图,则更进一步的激起了骑手群体的不满。截图显示,在招聘公告中,京东悄悄把“公司为个人承担五险一金”的表述,加上了限定词,变成了“一定时间内”。
至于这个“一定时间”是多久,没有人知道。
网络世界里,各方声音喧嚣汇聚,外卖骑手却成了被隐“声” 的群体,所以很难说这则视频不是京东外卖骑手们作为回应的表态。
一边是平台高调宣称的 “行业变革” 承诺,一边是骑手们争分夺秒、对 20 分钟严苛配送时间的无奈抱怨。
当外卖平台大战演进至此,作为被争夺的核心群体,骑手们究竟怀揣着怎样的想法?又做出了何种选择?
带着这些疑问,本期显微故事将走进外卖骑手们,试图透过他们的视角,揭开这场 “外卖大战” 中被忽视的真实声音,力求从他们的视角去查看本次“外卖大战”。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宋一宁
编辑 | 卓然
01
捞一笔再说
“这几天,来我们店里送京东外卖的,基本上都是其他平台刚注册的众包骑手。” 上海一家库迪咖啡的咖啡师李乐说。
这家库迪咖啡位于上海内环核心地段,周围有许多写字楼。据店里当值的咖啡师介绍,因为京东给予的补贴高,“日常店里10元的咖啡,经过京东外卖补贴后只要6.9元”,周围许多写字楼的办公地人员来下单。
在补贴的价格战下,店里原本每天不足100单的外卖,直接翻了几倍,仅24日当天下午三点,京东平台的订单量就超过450单。
图 | 订单编号“JD448”,代表京东外卖平台上已售卖448单
与此同时,由于京东支付的配送费用较高,“一杯 6.9 元的咖啡,配送距离超过 1 公里、但不足 2 公里时,骑手能拿到 5 元甚至 7 元的配送费”,这吸引了许多其他众包平台的骑手到达达注册,兼职配送京东外卖。
“但真正停掉原本平台、彻底加入达达(负责配送京东外卖的平台)的骑手还是少数。”像这几天,李乐就经常看见“黄衣服”和“蓝衣服”来店里接单。
很多骑手也明确表示,目前京东外卖正在补贴,单价高,但是不知道能补贴到几时、未来如何,所以自己是特地来注册,趁着如今单量多,先赚一笔再说。
刘文涛就是被京东外卖高补贴吸引来的饿了么众包骑手之一。
4月21日,在同为众包朋友的介绍下,刘文涛注册了承运“京东外卖”订单的“达达秒送”众包。
22 日,也就是刘文涛成为京东外卖骑手的第二天,他跑了 10 个小时,平均每单收入 6-7 元,一共赚了 600 多元,超过了他在饿了么每天跑 80 多单、收入 500 多元的水平。
不过,京东外卖的订单需要外卖员在后台“拼手速”抢单,或者缴纳押金,才能申请进入“骑士小队”,优先抢那些单价更高的单,所以这几天刘文涛无时无刻都在抢单,计划跑够押金加入小队。
但当问及刘文涛是否考虑就此加入京东外卖时,刘文涛说“除非是京东直接签约的外卖,不然自己还是得再观望一下”。
刘文涛解释,自己跑外卖已经有6-7年时间,“4-5年前美团和饿了么平台也和如今的京东平台一样,给众包骑手的单价高、时间卡的也不紧”,但是随着竞争加剧、商家和消费者点单增多,对配送要求的提升,所以平台们越来严格”。
刘文涛担心京东外卖运营一段时间,或者自己度过“新手保护期”后,京东外卖也会开始降低单价、严格卡配送时间,“毕竟这两天,注册众包的骑手增多后,单子的配送价格已经没有那么高了。”
在江苏某四线城市跑达达众包的大陈则直言,自己是为了“趁京东外卖还没有降到和其他平台一样的价格,赶快捞一笔”。
大陈是上个月开始跑京东外卖的,他直言,自己并不看好京东外卖承诺的五险一金、8个小时工作时间等,认为那些“太理想主义”,“都是后话”。
“就眼前来看,京东外卖产品不稳定、经常出错;使用的百度地图,在小区里精准性不高,误差大;设计上需要抢单,客服配备也不完善。”
大陈举例说,最近他有一单出了问题,被平台扣除 10 元罚款,想找客服协商却花了 20 分钟都没联系上,相比而言,美团对于骑手客服有明确的时效考核,骑手几乎可以随时都联系到客服。
算过经济账后,大陈觉得 “与其花时间找客服处理,不如多跑几单更划算”
,此后便再也没就任何配送问题联系过客服。
“所以,如果没有低价吸引消费者、高价留住骑手,京东外卖可能会迅速失去市场。” 看不准平台前景的大陈,这才没有选择全部入局“押宝”京东外卖。
在观望中,大家都想知道,京东外卖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从现实情况来看,京东外卖的入局客观上为外卖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这场“京东外卖”发起的外卖平台大战中,为了争夺用户和骑手,各个平台纷纷让利,也让用户、骑手、商家获得了短期的好处:
为应对京东外卖,饿了么推出大额优惠券,用户戏谑 “平台大战,消费者快因喝便宜奶茶喝出糖尿病了”;骑手享受更高配送单价,称“送半天抵以前送一天”;商家订单激增,纷纷讨论 “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图 | 网上的讨论
因此,网络上不少人喊话支持京东外卖,称赞京东外卖在改变外卖行业,希望“京东平台为骑手、商家们创造更好的环境”。
但“京东外卖”真的能如其入局初心所言,重塑行业格局与推动生态变化吗?从长远来看,答案可能是悲观的。
其中核心原因,是外卖平台和小哥之间的用工模式不改变,京东外卖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小哥们面临的困境。
根据新华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外卖骑手数量超过1000万。管理如此庞大的骑手群体并非易事,平台通常采用与分包商合作的模式:将配送任务分包给不同企业,由其招募全职和众包(兼职)骑手。
为确保分包商提供优质服务,平台制定多项考核标准(如送达时间、背单时长等);分包商为通过考核、能和平台续签合同,会要求骑手超额完成任务以提交亮眼 “成绩单”。
小费就提供了他所在城市的分包商对全职骑手的考核:每天必须工作12小时,背单时间10个小时(连续接单时间)。
“这也意味着,东哥(刘强东)说的,让京东外卖的小哥只工作8个小时,根本不可能落实到那些非京东直接签约的全职骑手上”,小费说。
这也导致“京东外卖”所谓的给“京东的外卖小哥们上五险一金”也成为了文字游戏:大量的众包小哥,因为是和京东旗下子公司达达形成的合作关系,并不是直接和京东签约,不属于京东员工,是否获得“五险一金”则需要分包商来定夺。
“分包商要盈利,怎会自掏腰包给骑手交五险一金?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么压低每单单价,要么让骑手自己承担。” 小费说,这也正是网友质疑 “京东承诺给骑手交五险一金,为何达达骑手未享受” 的原因。
京东外卖的配送时间也屡遭其骑手诟病。
“京东外卖只留给骑手20分钟时间,又不像美团那样,对红灯有预判”,因此小费那些“全职”、背负着分包商考核的同事们,必须争分夺秒送外卖。闯红灯、逆行、穿小路……“他们都是拿命再跑”。
这也是小费坚决不做达达全职骑手的原因。“只要分包商模式大量存在,我们骑手不是跟京东这样的公司直接签约,就不可能真正改变我们骑手的生存困境”,小费说。
曾经体验过半年骑手生活的互联网产品鲁翔则觉得京东外卖提出的“品质外卖”难以实现。
作为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鲁翔提出了他的看法,“外卖有个不可能三角:效率、质量、和价格”,即在这三者之间,平台必须放弃一角。
“京东外卖主打品质,就需在价格或效率上妥协。但用餐高峰期仅有几个小时,极考验餐厅出餐速度:若品质商家想承接高峰订单,要么用预制菜,要么提高价格。” 在鲁翔看来,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品质商家后期都会面临供应能力瓶颈,最终仍需依赖 “共享厨房” 商家才能解决。
“而且这些共享厨房商家扎堆,也方便骑手一次性取单。事实上,这些商家也供应了绝大部分的外卖。”鲁翔说。
图 | 专做外卖的共享厨房,一个隔间就是一家店铺
这一点也得到了大陈的印证:“京东外卖上确实有小作坊出餐。其他平台花十年都没能杜绝小作坊问题,京东也很难做到的。”
另一方面,相比 “革新外卖行业”,京东更需紧急处理达达老骑手与新骑手的利益冲突。
“京东近期以高额补贴吸引大量新骑手,还设置新手保护期,导致我们老骑手单量减少。” 小费说,他已连续多日订单量下降,收入从日均 200 元降至不足 200 元。
如今,他和同事聊起其他平台骑手来达达 “抢单” 时,难免心生怨气。
事实上,“单量”和骑手之间的矛盾,也确实是京东外卖必须即刻解决的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3 月,京东旗下达达秒送活跃骑手约 130 万,而 4 月 22 日京东外卖单日最高订单量为 1000 万单。按此计算,每位骑手日均单量不足 8 单,而成熟骑手日均可送 80 单。
大量从其他平台涌入的成熟骑手,若京东无法将订单量提升一个数量级,必然面临部分骑手无单可接、批量流失的局面。
但订单量提升又绕不开 “效率、质量、价格” 的三角难题:要么妥协引入共享厨房,以高效低价提升单量;要么维持现状,任由骑手流动。
此外,曾寄望于京东低佣金的商家也开始动摇。
以李乐所在的库迪咖啡为例,因品牌直接与京东合作,且依托 “瑞幸” 的资本支持,能在补贴大战中获益。
但对小商家而言,价格战可能是致命的:一来可能摧毁价格体系,导致无补贴即无消费;二来订单暴增时,商家短期内难以承接,又不敢贸然扩张人力防止以后订单回落带来的人力闲置,因此极其容易损害口碑。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京东补贴力度收缩,商家需承担部分补贴费用,不少商家开始质疑起“京东平台是不是会违背初心”,从而选择将京东与其他平台的活动力度调至一致,避免 “选边站队”。
“别看现在东哥搞得火热,上层‘神仙打架’,最后扛起一地鸡毛的,还不是我们骑手和商家。” 小费的感慨道。
不得不承认,在京东入局外卖行业的过程中,派刘强东亲自送外卖实在是一记高招。
图 | 网友偶遇刘强东送外卖,图源网络
各种路透照片里,“东哥”身着红色战衣,骑着小电轮,就迅速占据了热搜,引起了全网的热议。
在这些议论中,舆论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是 “支持东哥” 的声音。例如骑手刘文涛,就对刘强东体验骑手生活的举动颇为感动:“这么大的老板愿意来感受我们的工作,挺让人激动的。”
第二派以消费者为主,持 “无所谓,只要实惠” 的态度,他们直言 “未来哪个平台便宜、好用,就选哪个”。
第三派,则认为这是“舆论战”,是京东推出其老板来打舆论战,用以掩盖自身实力、产品不足的策略。互联网产品经理出身的鲁翔就称之为这是“用公关传播PK市场传播”经典案例。
从公开数据看,4 月 22 日京东外卖订单量达到峰值 1000 万单;而美团外卖 2024 年日均订单约 6200 万单,立秋当日峰值达 9800 万单,活跃商户超 1450 万,骑手规模达 336 万。
此外,社交平台上仍有大量骑手吐槽京东外卖产品功能难用、用户抱怨配送延迟等问题。
显然,京东外卖要超越美团,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既然如此,为何京东外卖不选择低调蛰伏,反而高举高打、公开喊话行业 “某些平台”?
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显微故事联系到曾在京东工作的相关人士,对方透露:“自 2023 年京东采销团队质疑李佳琦要求品牌‘二选一’,相关业务显著增长并尝到甜头后,内部公关团队逐渐形成了主动制造话题、主动出击的氛围。”
知情人士进一步表示,本次外卖业务引发的舆论大战,“很可能是公司公关部接到指示,要求主动发起攻势”。
这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舆论热度和话题吸引力本就是最直接的竞争武器。
互联网行业向来没有新鲜事,一切行为的底层逻辑都是商业利益,这早已不是秘密。
但还是希望,东哥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能真正为骑手群体考虑:除了落实五险一金,也投入资源优化地图导航、后台算法等基础设施,让骑手不必再为赶时间而 “闯红灯”。
毕竟那一声“兄弟们”,曾让许多骑手真心动容。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均采用化名;首图、封面均由AI生成)